磨砂 / 哑光喷涂工艺对涂料的要求较为特殊,需同时满足低光泽度、细腻质感、附着性、耐久性等核心需求,还要适配酒瓶等基材的特性。以下从关键性能、成分设计、施工适配性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核心性能要求
1,严格的光泽度控制
哑光涂料的光泽度(60° 角测量)需稳定在5%-30%(磨砂效果通常更低,甚至接近 0°),且批次间光泽度偏差需≤5%,避免同一批酒瓶出现 “阴阳面” 或光泽不均。
需通过添加消光粉(如气相二氧化硅、滑石粉、有机蜡粉)实现低光泽,消光粉的粒径(通常 5-20μm)和分散均匀性直接影响质感 —— 粒径过粗易显粗糙,过细则消光效果不足。
2,细腻均匀的表面质感
涂层表面需呈现无橘皮、无针孔、无缩孔的细腻磨砂感,触感温润不刺手。这要求涂料中颜料、填料的分散性极 佳,避免颗粒团聚;同时,涂料的流平性需适中(不可过好,否则光泽回升;不可过差,否则出现刷痕)。
对于透明磨砂效果(如在透明玻璃瓶上喷涂后保留朦胧通透感),需控制消光粉的透明度,避免添加影响透光性的杂质。
3,强附着力与抗脱落性
酒瓶基材多为玻璃或陶瓷,表面光滑且化学稳定性高,涂料需能紧密附着,通过划格试验(ISO 2409)时附着力需达到 0 级(无脱落)或 1 级(仅角落轻微脱落)。
通常需在涂料中添加附着力促进剂(如硅烷偶联剂、环氧基团改性树脂),增强与基材表面的化学键合;同时,前处理(如火焰处理、喷砂)需配合提升表面粗糙度,辅助涂料附着。
4,优异的耐候性与耐久性
需耐受酒类储存、运输中的常见环境:
耐摩擦性:通过耐磨试验(如 Taber 耐磨仪),经 500 次摩擦后涂层无露底、无明显掉色(尤其针对深色哑光涂料)。
耐化学品性:能抵抗酒液、水、清洁剂的短期接触(如清洗酒瓶时的喷淋),不出现溶胀、变色或脱落。
耐温性:适应高温固化(如玻璃喷涂后常需 120-180℃烘烤)和低温储存(-10℃至 40℃),涂层不龟裂、不粉化。
二、成分设计要求
1,树脂体系适配性
玻璃 / 陶瓷基材常用热固性树脂(如环氧树脂、聚氨酯、丙烯酸树脂),需具备固化后硬度高(铅笔硬度≥2H)、柔韧性平衡(避免玻璃冷热收缩导致涂层开裂)的特点。
若采用 UV 固化工艺(低温固化,适合不耐高温的基材),树脂需为UV 活性单体 / 低聚物(如环氧丙烯酸酯),并搭配高 效光引发剂,确保固化速度与哑光效果兼容。
2,消光剂与助剂的协同
消光剂需与树脂体系兼容,避免出现沉降、分层(尤其溶剂型涂料),通常需添加分散剂(如聚羧酸盐)防止消光粉团聚。
为增强磨砂触感,可添加有机蜡颗粒(如聚乙烯蜡、聚四氟乙烯蜡),不仅提升手感顺滑度,还能增强耐磨性,但添加量需控制(通常 1%-3%),否则可能影响附着力。
3,环保性要求
针对食品接触场景(如酒瓶),涂料需符合食品接触材料标准(如 GB 4806.10-2016),溶剂型涂料的 VOC(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含量需≤400g/L,或优先选用水性哑光涂料(以水为溶剂,更环保),避免残留有害挥发物迁移至酒体。
三、施工与固化适配性
1,施工流动性控制
涂料的黏度需适配喷涂工艺(如静电喷涂黏度通常为 15-30s,涂 - 4 杯测量),黏度太高易导致涂层不均,太低则可能流挂,破坏哑光质感。
雾化效果需稳定:通过调整涂料固含量(通常 30%-50%)和喷pen参数,确保涂层厚度均匀(干膜厚度 15-30μm),过厚易出现 “橘皮”,过薄则消光效果不足。
2,固化条件兼容性
高温固化型涂料(如环氧类)需在 120-180℃下烘烤 20-30 分钟,固化过程中不可因温度波动导致光泽度变化(如局部过热可能使消光粉沉降,造成 “亮斑”)。
UV 固化型涂料需在紫外线照射下(波长 365nm 为主)快速固化(3-10 秒),光引发剂的选择需避免固化后残留异味,同时确保涂层表面不因固化不完全而发黏。
四、特殊场景附加要求
耐酒精性:针对白酒瓶,涂料需耐受 75% 以下酒精擦拭(模拟清洁或意外泼洒),24 小时后无变色、软化或脱落。
抗指纹性:高端磨砂瓶常要求减少指纹附着,需在涂料中添加疏油助剂(如氟碳改性树脂),使涂层表面接触角≥90°,降低指纹残留可见度。
可回收性:若酒瓶需回收再利用,涂料需可通过碱液浸泡(如 5% NaOH 溶液,60℃)快速剥离,且剥离后基材无残留。
总之,磨砂 / 哑光喷涂涂料的核心是 **“消光稳定 + 质感细腻 + 性能可靠”**,需通过成分精 准配比、工艺参数优化,平衡美观性与实用性,尤其针对酒瓶这类高要求包装场景,环保性和耐久性是不可忽视的底线。
上一条:影响离子喷涂技术的涂层厚度均匀性的潜在因素及应对措施 | 下一条:玻璃酒瓶适合装什么类型的酒? |